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说说采访的那些事

来源:信息记录材料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熟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精心细致的采访,再有能力的记者也很难写出冒着热气、接着地气的作品。道听途说、闭门造车那不是新闻。可见采访之于后期创作显得颇为重要。作

熟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精心细致的采访,再有能力的记者也很难写出冒着热气、接着地气的作品。道听途说、闭门造车那不是新闻。可见采访之于后期创作显得颇为重要。作为一名记者,怎样才能使采访采到关键处、访到新闻眼,这些都需要记者在采访环节时时留心、处处用心。

正式介入采访之前的准备工作其实是很重要的,它也是决定采访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它也是绝大多数记者极易忽视的一个环节。那么在正式介入新闻事件或采访对象前都有哪些必要工作呢?

记者平时要注意多积累一些常用知识,也包括对一些社会热点、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的看法和观点。记者要做杂家。一旦确立采访主题,可以立刻对受访者、涉事者发生的相关事件在第一时间做到关联,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提高效率。临近采访,记者还要有目标地关注相关受访者的背景、现状。对新闻事件的原因、进展等进行初步了解。对新闻事件的内在逻辑或关键人物进行细致剖析,同时还要考虑受众对该新闻事件的心理预期和心理诉求等相关问题。

此外,记者还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采访相关的专业常识。比如,做经济报道的采访,应该了解“GDP”“三去一降一补”“六保”等基本概念和缩写专有名词。

如果把这些准备工作看作是走街问价的过程,那么正式采访就进入到出钱采买的实质性阶段了。采访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营造轻松的采访环境

记者接触的采访对象几乎都是陌生人,怎么才能让两个陌生人在最短的时间里消除陌生感,彼此敞开心扉,这就需要记者营造出轻松愉悦的采访环境,让受访者卸下防备打通沟通障碍,与此同时利用闲谈的机会用心观察,探究对方的性格、兴趣爱好等,用最短的时间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

二、抛出既恰当又不引起受访者反感的问题

笔者的一个同行是个新记者,去采访贫困户时问道:“你之所以贫困,是不是和你坐过牢有直接关系?”结果受访者一时语塞,只说了一句话:“这个和我坐牢没有任何关系。”最后,采访止步于此。这次采访没有成功的原因,就在于那位记者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受访者的反感,问题直戳受访者的痛处。由此可见,恰当的发问是何等重要。那么记者在采访中应该如何提问呢?

1.抓住恰当时机,巧妙切入主题

2003年,笔者第一次去采访“当代雷锋”郭明义,见面时问了他很多问题,但他总是回答一句话:“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后来,笔者发现他胳膊上贴了一个厚厚的胶布,经过追问知道这是他刚刚献完血后还没来得及取下的固定针眼的胶布,于是改变采访计划,就从义务献血说起,结果郭明义语出便一发不可收,采访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因人设问,巧用提问方法

采访中,记者要针对受访者巧妙设计问题,因人而异采用发问方式。

①直抒胸臆。换句话说就是直来直去表明态度,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这种方法多用于采访一些领导干部和一些知识水平、个人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们都有较为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他们交谈不需要绕弯子,往往记者一抛出问题,他们就会心领神会。当然,这里所说的直抒胸意也不是一见面就直白地提问,在提问前,还是要简单寒暄、表达得体,营造一个轻松的采访环境,这也是很必要的。

②间接启发。所谓间接启发就是不采取直来直去的提问方式,而是拐个弯儿从其他方面切入,逐渐把谈话内容一点点引到提问的正题上。这种提问方法多用在一些不善言谈、性格内向或者见了陌生人就有拘束感的人。同样,在采访正式提问前,寻找时机尽最大可能摸清他的自然情况,然后从他最擅长也是最能引起他心理共鸣的事情和问题切入。

③言语刺激。也就是说要用心理学知识,用言语“刺激”的方式,将采访对象的心里话挖出来,从而得到不同寻常的采访效果。这种情况下,记者要适当采用刺激对方的办法,促使对方敞开心扉畅谈。

④投砾引珠。换句话说就是抛砖引玉,引来受访者的金玉良言。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本身信息量大、新闻亮点很多的受访者,因为长期工作习惯对这些亮点感到习以为常,在他本人看来这些不值得说道。这种情况下,记者就要采取投砾引珠的办法,勾起受访者的广泛联想,从而得到采访所需的素材。

⑤巧妙印证。在做经济类报道中会遇到一些细节、数字、时间节点等问题叫不准,这就需要在采访中进行核实,根据现场采访的实际进展、采访氛围和采访环境适时进行提问。

文章来源:《信息记录材料》 网址: http://www.xxjlcl.cn/qikandaodu/2021/0425/1623.html

上一篇:学会积累轻松作文
下一篇:五年级英语期末综合评价

信息记录材料投稿 | 信息记录材料编辑部| 信息记录材料版面费 | 信息记录材料论文发表 | 信息记录材料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信息记录材料》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