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能量信息动因人工智能生产工艺学批判

来源:信息记录材料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极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正在对人类社会产生越来越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不同学科正在从不同角度、层面展开相关探讨。笔者系列论文立足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Critique of Production Tec

极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正在对人类社会产生越来越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不同学科正在从不同角度、层面展开相关探讨。笔者系列论文立足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Critique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1)马克思强调:现代机器体系作为一种“生产工艺”不仅引发生产力革命,在引发生产关系革命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走向成熟的同时,也实现自我扬弃。相对于脱离生产关系而就机器论机器的“非批判性的生产工艺学”,这是一种“批判性的生产工艺学”的研究思路,比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笔者将这种思路概括为“生产工艺学批判”(Critique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并以此为立足点考察当今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参见刘方喜《生产工艺学批判:人工智能革命的科学社会主义分析框架》(《甘肃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等系列论文。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产工艺方式及社会整体的影响,本文拟从“信息(智能)”作为生产的“动因”角度,对此做进一步的具体探讨。马克思指出:“批判的工艺史”研究“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形成史,即每一个特殊社会组织的物质基础的形成史”,“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甚至所有抽掉这个物质基础的宗教史,都是非批判的”(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09-410页。——这就是马克思“批判的工艺史”或“生产工艺学批判”的基本思路。现代化的“社会人的生产器官”就是机器:马克思所考察的第一次机器革命引发的动能自动化,标志着“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体力器官已发育成熟,而当今以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第二次机器革命正在推动机器智能自动化的发展,标志着“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智力器官也开始发育,进而“社会人的生产器官”正趋于全面成熟。把马克思“批判的工艺史”或“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形成史”纳入分析框架,有助于揭示当今人工智能革命的重大意义。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结合控制论专家维纳提出的事物存在的三种形式即“物质-能量-信息”的理论,进一步探讨马克思的劳动资料“动因”理论,以推进生产工艺学批判的当代重构。

继马克思所考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电话、无线电报等使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化,因而也被称作信息革命,信息业成为支柱产业,布满地球的电报网之后又出现了连通全球的互联网或万维网,标志着现代信息流通机器体系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性飞跃。“交通运输业是逐渐地靠内河轮船、铁路、远洋轮船和电报的体系而适应了大工业的生产方式”(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21页。——由内河轮船、铁路、远洋轮船和电报所构成的体系即流通机器体系,包括实体流通机器体系与信息流通机器体系:前者所改变的是物质或物品的空间、位置,所生产的产品是“空间”,后者所生产的产品是“信息”。在第一次机器革命时代,电报及其生产的信息产品还只是大工业的辅助材料,并且主要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而当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则使信息产品开始在生产或实体制造领域直接发挥作用,标志着信息流通机器体系开始与实体制造机器体系融合——借助维纳“物质-能量-信息”三分法和马克思的劳动资料“动因”论,可以清晰理解这种融合趋势。

马克思在分析劳动过程时提出了劳动资料作为生产的“动因”理论,劳动过程包括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要素。第一,劳动对象(原料)是在生产过程中有待被改变形式的“物质”。第二,“劳动能力同可变资本的交换”之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活劳动”作为“动因”被并入资本;(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7页。“劳动只是资本的‘动因’”(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30页。——人的“劳动能力”“活劳动”是生产过程的“动因”。第三,作为“劳动资料”的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作为手段被使用,并且它本身只是作为使原料变为产品的‘动因’而存在”(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06页。——劳动资料也是生产过程即使原料变为产品的“动因”——进一步看,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与智力两要素,与此对应的同为生产过程“动因”的劳动资料也包括体力与智力两要素——这两要素对应于维纳所说的“能量”与“信息”。马克思还揭示了同为生产“动因”的劳动能力与劳动资料之间的两种不同关系:一方面,劳动资料或生产工具只是“传导”人的劳动能力——这是一切手工生产劳动中存在的情况;另一方面,劳动资料或生产工具“代替”人的劳动能力——这是现代自动化机器生产劳动中存在的情况。动能自动化机器代替的是人的体力(能量),或者说机器的能量器官代替人的体力器官——这是第一次机器革命;而智能自动化机器“代替”的是人“智力(信息等)”,或者说机器的智能器官“代替”人的智力器官——这是当今的第二次机器革命。由此,可将第二次机器革命纳入与手工生产工具、第一次机器革命的历史联系和区别中加以考察,如此才能揭示其划时代意义。

文章来源:《信息记录材料》 网址: http://www.xxjlcl.cn/qikandaodu/2021/0613/2004.html

上一篇:智能化结合在工程中的全过程运用
下一篇:对麦克卢汉理解媒介的理解

信息记录材料投稿 | 信息记录材料编辑部| 信息记录材料版面费 | 信息记录材料论文发表 | 信息记录材料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信息记录材料》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