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师能力挑战分析(2)

来源:信息记录材料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一词首次出现,是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融合”的核心,不是用技术去强化传统教学,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一词首次出现,是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融合”的核心,不是用技术去强化传统教学,而是用技术去创新教学,引领教育体系变革。它不同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局限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而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也是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连接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如果说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那么信息化教学模式则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3]。当前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致力于变革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即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强调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强调资源对学习者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学习者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4]。怎样才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中的能力挑战。

(一)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目的的指导下,怎样把一定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如何组织教师和学生,如何妥善安排和有效利用教学时间、空间以及其他条件,这些都是教学组织形式要解决的问题[5]。在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组织教学、教师讲授知识、教师评价打分。这种结构体现的只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满足学生层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在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有的教师只是用信息技术制作更漂亮的课件,就好比给黑白照片涂上了色彩,教学组织没有本质上的改变。采取何种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应根据教学目的、学生主体特征、学科性质特点、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进行考核衡量。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班级教学制,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课外的实践动手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合理的空间和时间内完成学习,这是教师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二)教师角色转换

在有限的教室范围内,以黑板或PPT为媒介的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和主体。教师讲,学生听,一个灌输课本,一个被动接受。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成长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枯燥的文字、平面的图像,就好比“文言文”般的晦涩难懂。而信息化教学就像一部“大片”,课堂上综合运用声光电、虚拟仿真、动漫游戏等手段,让老师的表现手法和知识呈现方式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信息化的技术还能突破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课前、课后都能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知识。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协助解决问题,师生关系的主线由“主导、从属”到“交互、协作”。部分教师可能会不适应主体地位的改变,也会觉得教学负担加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提高信息化素养,切身感受在信息化条件下作为教学活动的构造者、促进者、辅导者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所带来的便捷、高效和成就。

(三)教学评价

目前,教学有效性评价原则比较滞后,大体上是将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考试成绩以及学生对教师打分作为评价标准,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6]。教师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一方面又采用传统打分制进行评价,这个矛盾是教师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信息化教学的评价是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而发展的,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我们评价学生的作业成绩、课堂表现、单元表现等,还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小组评价等。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评价范围,让教师能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程度,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还能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加强学习的持续力。只有建立起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制度,客观评价教学成果,才能对我们的信息化教学起到评价、诊断、监控和导向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能力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其次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而对“减轻教师教学负担”的认可度较低[7]。教师没有体会到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的便利,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不够熟练,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信息的采集

文章来源:《信息记录材料》 网址: http://www.xxjlcl.cn/qikandaodu/2020/0727/429.html

上一篇:老年信息应用技术社区教学新思路
下一篇:执行环境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