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环境对蒲松龄的婚恋观的影响以聂小倩和婴宁为(2)

来源:信息记录材料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二,宣扬孝道、子嗣至上、戒淫的封建传统伦理思想。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结合,少有生死不渝的爱情,更多的是道义上的相敬如宾。蒲

第二,宣扬孝道、子嗣至上、戒淫的封建传统伦理思想。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结合,少有生死不渝的爱情,更多的是道义上的相敬如宾。蒲松龄是一位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影响颇深的封建知识分子,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肯定了父母之命的合理性和子女服从的重要性。如在《婴宁》中,婴宁之所以得到婆母的喜欢,就是做得一手好针线活。而《聂小倩》中小倩因侍奉宁采臣的母亲和久病的妻子,勤劳善良,博得了宁家人的喜爱。

第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小深衷功名,希望“达能兼济天下”,无论在胸中郁积着多少悲痛和激愤,穷愁潦倒的一生,蒲松龄对科举制度始终寄寓着厚望,尽管科举之路坎坷不平,他却从未放弃过对功名的追求。在《聂小倩》一文中,蒲松龄也吐露出了子嗣至上的思想。即几年后,宁采臣考中进士,小倩也生下一子,宁采臣还纳一小妾,小倩、小妾又各生一子,三个儿子长大后也都成了有名望的人。蒲松龄推崇爱情至上,但须仍符合传统礼仪是蒲松龄在两篇小说里对待爱情和婚姻的观点,他并不赞成离异和休妻,即使真的要离异或者续弦,也必须符合传统礼仪。

第四,要戒淫。虽然在《婴宁》中王子服因上元节偶遇婴宁相思成疾,回家“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但是蒲松龄认为在面对美色时可以爱,甚至可以爱得痴迷,但一定要合乎伦理,《聂小倩》中的宁采臣便是如此,夜中有美人来相就,面对不合伦理的艳遇,而“聊防物议”。蒲松龄认为,夫妻之间更多的是道义上的相敬如宾,琴瑟和谐。

(二)两情相悦、男女平等思想的流露

在两个故事中,男女双方都是因为情而走到了一起,甚至为了爱情可以不顾生死。蒲松龄在小说中善于把握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变化及其复杂性,注重女性的才华和品质,突破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表现出尊重女性的平等态度,比其他作家进步得多。在《婴宁》中王子服因一场美丽的邂逅爱上了婴宁,在回到家之后不久,就得了相思病,这一痴情人,不怕鬼不怕狐,还为没能对岳母尽孝而内疚。每到寒食节都会为岳父母扫墓。而婴宁是狐仙与寡居男人所生,并被鬼母养大的女孩儿,她用鲜花包围自己、用笑容塑造自己,并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与王子服的爱恋,两人的相恋相知相许,完完全全是单纯自然的。王子服的才与痴、婴宁的美与慧,让读者感叹,让作者怜惜,所以他们是聊斋里面唯一的一对以一夫一妻作结局的。

(三)蒲松龄理想的婚姻模式:超越现实,又受现实的束缚

蒲松龄在小说中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情节曲折,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让人与狐、人与鬼以及人与妖之间的非富多彩、光怪陆离的情爱世界突破了现实的桎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是,现实并非完美,还要受到环境的约束。如在《婴宁》里,蒲松龄不仅展示了婴宁天真无邪的笑容,也描述了婴宁从笑到不笑的整个过程。在嫁给王子服伊始,婴宁就遭到好色之徒“西人子”的挑逗。这在婴宁所生活的那个环境中是绝无仅有的。而这次事故,却是因为她迷人的笑容引起的。虽然婴宁凭借着自己的机智略施小计就惩罚了“西人子”,但这次遭遇使婴宁第一次感受到现实社会的污浊。并且这件事后,婴宁即遭到王子服之母的训斥。从此以后,婴宁便“正色,矢不复笑”。即使是众人再三挑逗,婴宁“亦终不笑”。或许从这件事中,婴宁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环境的残酷和苛刻。在这样的尘世里,是容不得笑声的,特别是女人的笑。

三、结语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由于作者对直接信息、间接信息、自身信息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这两篇小说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男女双方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了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这两部短部小说最突出的思想特色。蒲松龄是一位深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其思想中也夹杂着一些落后的成分,如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倾向等,是我们应注意分析批判的。

[1] 尹相如,王昆建.写作系统学导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2] 刘希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精神世界[J].湘潮(下半月),2008(7).

[3] 杨士钦.从《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小说看蒲松龄婚恋观中的理想男性[J].枣庄学院学报,2013(12).

文章来源:《信息记录材料》 网址: http://www.xxjlcl.cn/qikandaodu/2021/0505/1717.html

上一篇:新形势下做好测绘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一种基于的参数自整定方法

信息记录材料投稿 | 信息记录材料编辑部| 信息记录材料版面费 | 信息记录材料论文发表 | 信息记录材料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信息记录材料》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