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基于张楚廷先生五课程哲学的高校设计伦理创新

来源:信息记录材料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教师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 “伦理修养” 与 “设计创新” 的培养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德才兼备” 人才培养包含 “设计之德” 与 “设计之才” 两方面素质的综合

教师对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 “伦理修养” 与 “设计创新” 的培养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德才兼备” 人才培养包含 “设计之德” 与 “设计之才” 两方面素质的综合培养。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此分心意为知识、感情、意志3方面,而以知仁勇名其德者。而平日所言之仁,则即以为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1]”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道: “我们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之心看待的东西有二:一是高悬在上的星光灿烂的天空;另一个内心的道德自律。[2]” 高校的设计伦理教育普遍存在着 “泛化” 与 “裸化” 的误区,而专业教育过程中常常为同行学者诟病的问题 “重绘画轻工科” “重模仿轻创新” “重结果轻过程” “重技法轻思维” 从根本上制约着学生 “创新能力” 的提升。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3]曾说道: “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 高校教师如何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想上培养学生的 “伦理修养” 与 “创新能力” ,是新时期高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1 张楚廷先生的高等教育课程哲学思想

中国高等教育学泰斗潘懋元先生写道: “本科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如果学生在本科阶段还读死书,不会创新,那么他今后的发展就很困难,所以打好本科的基础很重要。[4]” 当代高等教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张楚廷先生[5]早在2003年《课程与教学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 “教育学五公理” 与 “五I” 课程哲学思想。笔者从2012年开始持续近8年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将教育学质的研究方法与张楚廷高等教育课程哲学思想相互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在理论中思辨。

张楚廷先生的 “教育学五公理” 与 “五I” 课程哲学思想,突破了传统的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课程观,以及泰勒的 “四R” 理论等课程思想中只见 “知识” 不见 “人” 的缺陷。 “教育学五公理” 包含 “潜在公理” “能动公理” “反身公理” “美学公理” “环境公理” ,而其中的 “反身公理” 与 “美学公理” 最为重要。 “潜在公理” 是指人身上存在着天赋的未发展的自然力,或是种子或是胚芽。 “能动公理” 是人身上存在尚未发展的自然力是能动的,或是种子或是胚芽是可以发展的。 “反身公理” 是人通过自我对象化、对象自我化来能动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美学公理” 是人在以反身为基本方式催动自己发展的时候,最基本的营养元素是美学要素。 “环境公理” 是人在反身活动中环境是普遍起作用的。张楚廷先生的 “教育学五公理” 具有教育学方向性且方法论的意义。 “五I” 课程哲学思想包含 “信息(Information)” “兴趣(Interest)” “直觉(Intuition)” “质疑(Inquiry)” “智慧(Intelligence)” 5个方面。 “五I” 的 “I” 是取自英语里相应词汇的第一个字母。恰好是5个 “I” 字起头。由 “信息宽于知识” “兴趣优于意志” “直觉贵于逻辑” “质疑重于聆听” “智慧高于聪明” 5个方面构成。将 “课程信息” “学生心理” “学生天赋” “学生思维” “教学方法” 关联为整体,全面阐释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针对学生身心各方面进行教学的理论。

2 基于张楚廷先生的 “五I” 课程哲学的 “设计伦理创新教育” 阐释

2.1 课程信息层面

“信息宽于知识” 的思想,启迪教师在教学中以生活化、情感化、人格化的教学方式扩展 “设计伦理” 的课程信息。最早提出设计伦理性的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拉克(Victor Papanek),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设计》[6]中,明确提出应转变的3个设计理念:①设计应当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富裕人群服务;②设计不但考虑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考虑为残疾人服务;③设计应当考虑保护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高等学校基础道德教育常常被 “泛化” 与 “裸化” ,所谓基础道德教育的 “泛化” 是指 “伦理善恶” 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而伦理道德教育的 “裸化” 则是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硬性灌输与强行施教。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复制,同时也蕴含着教师的教学态度、人格情感、个性特征等隐性的因素在内,其共同构成了课程哲学的信息层面内涵。 “课程体验中认识、理解、质疑、反思,都只是用了脑,还要用心。还要把感情也投进去。[5]365” 以笔者讲授本专业课程 “文化创意与产品设计” 为例。笔者多年致力于中国传统纹样的研究,近几年更是倾向于湖湘民艺的研究。笔者在讲授课程时将若干年来对于湖湘民艺的热爱溢于言表,将自身对于湖湘民艺的多年研究论文和心得与学生分享。学生被教师的讲授感染,将对民族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热情内化于心。其中有学生将湖湘滩头年画与 “逢考必过” “才貌双全” “诸事顺意” 等流行语汇相结合,同时与前沿潮流的滑板车、手机、跑车、钻戒等图形元素相互古今跨界,从文创设计的图形与语意两方面结合均取得了较理想的创意设计。面对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不加以引导,其自身很难对 “晦涩土气” 的民间艺术点燃其创新创意设计的创作激情。

文章来源:《信息记录材料》 网址: http://www.xxjlcl.cn/qikandaodu/2021/0626/2093.html

上一篇:浅谈自主游戏中幼儿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
下一篇:万物生长

信息记录材料投稿 | 信息记录材料编辑部| 信息记录材料版面费 | 信息记录材料论文发表 | 信息记录材料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信息记录材料》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